近日,当记者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天幕高远,流云舒卷,厚厚的草甸如同碧绿的绒毯铺向天际,其间星星点点盛开着紫的、白的、黄的各色野花,游客们乘坐观光车缓缓穿行其间。
然而,这如诗如画的盛景,在十多年前却不这样。“如果时间回到2012年以前,这里目之所及尽是砂石、黄沙漫天的景象。”内蒙古新拓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曦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谈及敕勒川昔日的满目疮痍,她感到无比痛心,儿时那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早已面目全非。
敕勒川发生了什么?北靠阴山,拥抱黄河,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曾几何时,初春,山上杏花遍地,盛夏,山下绿草如茵,牧歌悠扬。然而,由于多年干旱少雨,叠加无节制的开垦、采石、放牧等人为活动,草原植被逐渐衰退。尤其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工矿企业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无序开发,大规模采石活动形成一个个巨大的砂石坑,地表,碎石嶙峋,昔日草原被挖得千疮百孔。“每当狂风刮起,砂石满天飞,的土壤越来越贫瘠,根本没办法固化水土。”陈曦的表情十分凝重。
草场生态的崩溃,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近3万亩天然草场陷入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曾经牛羊遍地的天然牧场沦为不见半点生机的“乱石滩”。“草场一旦被破坏,蔓延的范围就会逐渐扩大,而且扩展速度很快。”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四级调研员王根生痛心地说。随之而来的是生态链条的断裂,草种锐减到不足10种,野生动物销声匿迹,甚至鼠害趁虚而入。
如何让这片“乱石滩”恢复往日生机?记者来到距离敕勒川草原八公里外的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集团”)的种业中心,一面巨大的种子墙映入眼帘,数千个玻璃瓶中盛放着各式各样的草种,正是这些小小的种子,对敕勒川草原的涅槃重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12年起,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战役打响了,核心策略是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
模拟自然,重点是找回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乡土植物。“当时草原被破坏得很严重,已经很难寻找到乡土植物。”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君芳回忆。为此,修复团队踏上了一条培育乡土植物的科技攻关之路。经过实地调研与翻阅历史资料,团队详细分析了敕勒川草原ECO的结构功能,精准划分了ECO退化类型,并系统梳理了“水、土、气、植、动、微”的变化规律。最终,绘制出精准的“生态地图”,每0.5平方公里为一个单位,为敕勒川草原量身定制了乡土植物配置方案和修复技术路线。
“这绝非简单地撒种。我们就像中医给病人开药方,讲究对症下药。”王君芳解释道。依托生态大数据导航,蒙草集团研制出“一地一方”的定制化种子生态包,其中不仅有精心筛选的乡土草种,还包含特制的微生物菌肥、保水剂等,为种子生长创造最优环境。更有种子绳、种子杯、种子块等“黑科技”产品,适应不一样地形地貌的播种需求。
然而,修复之路荆棘密布。“敕勒川草原位于大青山南麓的冲积扇平原,地下有大量石块,土壤厚度不到50公分,有些地方甚至只有30公分左右。”王君芳指向修复前的照片说,“旋耕机的刀齿经常被坚硬的石块崩断。”面对挑战,团队摸索出一套方法,最大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再因地制宜,灵活选用旋耕机、免耕播种机等各类机械作业精细整地。播种时,模拟典型性草原的生态结构,精选羊草、冰草、披碱草等禾本科植物,和沙打旺、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建群种,再点缀黄芩、山葱以及二色补血草、石竹、鸢尾等草原观赏花卉,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配合封育松耙等措施,最大限度再现原生生态。
“最初试验的1000亩刚播完种,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好在小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仅仅20天后,小草又长了起来。到了第二年,小草把地面铺得满满的。”王君芳语气中充满欣慰。短短两年,人工草地初具规模,修复面积迅速拓展到1万亩,又扩充到3万亩。
修复后的敕勒川,ECO趋于稳定,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草原的自愈力逐渐恢复。现在,敕勒川草原植物已经由修复时播种的20余种增加到70多种,久违的环颈雉、野兔、喜鹊等多种动物回归,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植物王国重现。更令人振奋的是,敕勒川的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指标,较修复前提高了近12倍。
“生态治理的本质,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实现良性循环。”王根生总结道,“草的种类增多了,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夯实了,农牧民的收入自然有了保障,这就是综合效益的体现。”
如今,敕勒川生态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紧密相依,共同筑起呼和浩特市北部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沙治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效改善区域微环境。敕勒川草原三季有花、四季有韵,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景观的深层次地融合,成为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刘趁)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公网安备33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01
联系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关于防范仿冒网站风险的提示
近日,当记者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天幕高远,流云舒卷,厚厚的草甸如同碧绿的绒毯铺向天际,其间星星点点盛开着紫的、白的、黄的各色野花,游客们乘坐观光车缓缓穿行其间。
然而,这如诗如画的盛景,在十多年前却不这样。“如果时间回到2012年以前,这里目之所及尽是砂石、黄沙漫天的景象。”内蒙古新拓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曦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谈及敕勒川昔日的满目疮痍,她感到无比痛心,儿时那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早已面目全非。
敕勒川发生了什么?北靠阴山,拥抱黄河,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曾几何时,初春,山上杏花遍地,盛夏,山下绿草如茵,牧歌悠扬。然而,由于多年干旱少雨,叠加无节制的开垦、采石、放牧等人为活动,草原植被逐渐衰退。尤其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工矿企业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无序开发,大规模采石活动形成一个个巨大的砂石坑,地表,碎石嶙峋,昔日草原被挖得千疮百孔。“每当狂风刮起,砂石满天飞,的土壤越来越贫瘠,根本没办法固化水土。”陈曦的表情十分凝重。
草场生态的崩溃,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近3万亩天然草场陷入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曾经牛羊遍地的天然牧场沦为不见半点生机的“乱石滩”。“草场一旦被破坏,蔓延的范围就会逐渐扩大,而且扩展速度很快。”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四级调研员王根生痛心地说。随之而来的是生态链条的断裂,草种锐减到不足10种,野生动物销声匿迹,甚至鼠害趁虚而入。
如何让这片“乱石滩”恢复往日生机?记者来到距离敕勒川草原八公里外的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集团”)的种业中心,一面巨大的种子墙映入眼帘,数千个玻璃瓶中盛放着各式各样的草种,正是这些小小的种子,对敕勒川草原的涅槃重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12年起,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战役打响了,核心策略是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
模拟自然,重点是找回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乡土植物。“当时草原被破坏得很严重,已经很难寻找到乡土植物。”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君芳回忆。为此,修复团队踏上了一条培育乡土植物的科技攻关之路。经过实地调研与翻阅历史资料,团队详细分析了敕勒川草原ECO的结构功能,精准划分了ECO退化类型,并系统梳理了“水、土、气、植、动、微”的变化规律。最终,绘制出精准的“生态地图”,每0.5平方公里为一个单位,为敕勒川草原量身定制了乡土植物配置方案和修复技术路线。
“这绝非简单地撒种。我们就像中医给病人开药方,讲究对症下药。”王君芳解释道。依托生态大数据导航,蒙草集团研制出“一地一方”的定制化种子生态包,其中不仅有精心筛选的乡土草种,还包含特制的微生物菌肥、保水剂等,为种子生长创造最优环境。更有种子绳、种子杯、种子块等“黑科技”产品,适应不一样地形地貌的播种需求。
然而,修复之路荆棘密布。“敕勒川草原位于大青山南麓的冲积扇平原,地下有大量石块,土壤厚度不到50公分,有些地方甚至只有30公分左右。”王君芳指向修复前的照片说,“旋耕机的刀齿经常被坚硬的石块崩断。”面对挑战,团队摸索出一套方法,最大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再因地制宜,灵活选用旋耕机、免耕播种机等各类机械作业精细整地。播种时,模拟典型性草原的生态结构,精选羊草、冰草、披碱草等禾本科植物,和沙打旺、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建群种,再点缀黄芩、山葱以及二色补血草、石竹、鸢尾等草原观赏花卉,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配合封育松耙等措施,最大限度再现原生生态。
“最初试验的1000亩刚播完种,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好在小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仅仅20天后,小草又长了起来。到了第二年,小草把地面铺得满满的。”王君芳语气中充满欣慰。短短两年,人工草地初具规模,修复面积迅速拓展到1万亩,又扩充到3万亩。
修复后的敕勒川,ECO趋于稳定,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草原的自愈力逐渐恢复。现在,敕勒川草原植物已经由修复时播种的20余种增加到70多种,久违的环颈雉、野兔、喜鹊等多种动物回归,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植物王国重现。更令人振奋的是,敕勒川的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指标,较修复前提高了近12倍。
“生态治理的本质,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实现良性循环。”王根生总结道,“草的种类增多了,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夯实了,农牧民的收入自然有了保障,这就是综合效益的体现。”
如今,敕勒川生态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紧密相依,共同筑起呼和浩特市北部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沙治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效改善区域微环境。敕勒川草原三季有花、四季有韵,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景观的深层次地融合,成为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刘趁)
《农民日报》(2025年8月28日 第3版)近日,当记者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天幕高远,流云舒卷,厚厚的草甸如同碧绿的绒毯铺向天际,其间星星点点盛开着紫的、白的、黄的各色野花,游客们乘坐观光车缓缓穿行其间。然而,这如诗如画的盛景,在十多年前却不这样。“如果时间回到2012年以前,这里目之所及尽是砂石、黄沙漫天的景象。”内蒙古新拓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曦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谈及敕勒川昔日的满目疮痍,她感到无比痛心,儿时那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早已面目全非。敕勒川发生了什么?北靠阴山,拥抱黄河,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曾几何时,初春,山上杏花遍地,盛夏,山下绿草如茵,牧歌悠扬。然而,由于多年干旱少雨,叠加无节制的开垦、采石、放牧等人为活动,草原植被逐渐衰退。尤其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工矿企业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无序开发,大规模采石活动形成一个个巨大的砂石坑,地表,碎石嶙峋,昔日草原被挖得千疮百孔。“每当狂风刮起,砂石满天飞,的土壤越来越贫瘠,根本没办法固化水土。”陈曦的表情十分凝重。草场生态的崩溃,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近3万亩天然草场陷入恶性循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曾经牛羊遍地的天然牧场沦为不见半点生机的“乱石滩”。“草场一旦被破坏,蔓延的范围就会逐渐扩大,而且扩展速度很快。”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四级调研员王根生痛心地说。随之而来的是生态链条的断裂,草种锐减到不足10种,野生动物销声匿迹,甚至鼠害趁虚而入。如何让这片“乱石滩”恢复往日生机?记者来到距离敕勒川草原八公里外的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集团”)的种业中心,一面巨大的种子墙映入眼帘,数千个玻璃瓶中盛放着各式各样的草种,正是这些小小的种子,对敕勒川草原的涅槃重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2年起,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战役打响了,核心策略是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模拟自然,重点是找回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乡土植物。“当时草原被破坏得很严重,已经很难寻找到乡土植物。”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君芳回忆。为此,修复团队踏上了一条培育乡土植物的科技攻关之路。经过实地调研与翻阅历史资料,团队详细分析了敕勒川草原ECO的结构功能,精准划分了ECO退化类型,并系统梳理了“水、土、气、植、动、微”的变化规律。最终,绘制出精准的“生态地图”,每0.5平方公里为一个单位,为敕勒川草原量身定制了乡土植物配置方案和修复技术路线。“这绝非简单地撒种。我们就像中医给病人开药方,讲究对症下药。”王君芳解释道。依托生态大数据导航,蒙草集团研制出“一地一方”的定制化种子生态包,其中不仅有精心筛选的乡土草种,还包含特制的微生物菌肥、保水剂等,为种子生长创造最优环境。更有种子绳、种子杯、种子块等“黑科技”产品,适应不一样地形地貌的播种需求。然而,修复之路荆棘密布。“敕勒川草原位于大青山南麓的冲积扇平原,地下有大量石块,土壤厚度不到50公分,有些地方甚至只有30公分左右。”王君芳指向修复前的照片说,“旋耕机的刀齿经常被坚硬的石块崩断。”面对挑战,团队摸索出一套方法,最大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再因地制宜,灵活选用旋耕机、免耕播种机等各类机械作业精细整地。播种时,模拟典型性草原的生态结构,精选羊草、冰草、披碱草等禾本科植物,和沙打旺、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建群种,再点缀黄芩、山葱以及二色补血草、石竹、鸢尾等草原观赏花卉,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播种,配合封育松耙等措施,最大限度再现原生生态。“最初试验的1000亩刚播完种,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好在小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仅仅20天后,小草又长了起来。到了第二年,小草把地面铺得满满的。”王君芳语气中充满欣慰。短短两年,人工草地初具规模,修复面积迅速拓展到1万亩,又扩充到3万亩。修复后的敕勒川,ECO趋于稳定,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草原的自愈力逐渐恢复。现在,敕勒川草原植物已经由修复时播种的20余种增加到70多种,久违的环颈雉、野兔、喜鹊等多种动物回归,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植物王国重现。更令人振奋的是,敕勒川的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指标,较修复前提高了近12倍。“生态治理的本质,就是打破恶性循环,实现良性循环。”王根生总结道,“草的种类增多了,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夯实了,农牧民的收入自然有了保障,这就是综合效益的体现。”如今,敕勒川生态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紧密相依,共同筑起呼和浩特市北部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沙治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效改善区域微环境。敕勒川草原三季有花、四季有韵,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景观的深层次地融合,成为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刘趁)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蒙ICP备05000248号蒙公网安备333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01
本网站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不收取费用如遇到任何以本网站名义收取费用的情况请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纪检部门举报
,凯发k8官方网站登录上一篇:2016-2021年中國精面粉B2B形式解析及市場發展研讨報告 | 下一篇:星露谷物语15美化版 |